10月18日,物理学家、诺贝尔奖获得者、中科院院士杨振宁逝世当天,杨振宁的好友王政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,杨振宁的一生堪称一部科学智慧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史诗,少有坎坷。 “不过,他还有一个遗憾,就是没能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,如果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,他作为中国公民就获得了胜利。2021年,诺奖委员会专门向他索要了杨-米尔斯理论的资料。可以说,他距离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已经很近了,但最终他还是没有错过。” 全国政协委员、杨振宁先生的好友。王政认为,杨振宁先生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超越了“一致性定律”的发现。真正奠定了他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并持续产生巨大影响的是1954年他和罗伯特·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-米尔斯理论。这个理论无疑是非常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的。2021年,诺奖委员会特意向杨振宁索取有关杨-米尔斯理论的资料。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颁奖现场 “有一次我问我的妻子,诺贝尔奖是否不能再获得一次?他平静地回答:没有这个规定,但他们没有给我。”王铮在纸上记得,当时杨振宁先生对自己的回答完全有信心,但他也很低调、豁达。事实上,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包括居里夫人(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、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)、美国物理学家巴丁(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)。 1972年),美国化学家鲍林(诺贝尔奖)1954年化学奖和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),以及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(195年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)。 “2021年,诺贝尔奖委员会专门向他索要有关杨-米尔斯理论的资料。朋友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很兴奋,期待他再次获奖。然而,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并没有他的名字,去年和今年仍然不见踪影。曾经和他关系密切的朋友难掩失望之情。不过,如果先生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与第一次小姐的意义不同,翁帆确实有点不满足。” 是吧。”王铮说道。展开全文
杨振宁和米尔斯关于“非阿贝尔规范场”的部分论文
1999 年,杨振宁和米尔斯在石溪
事实上,虽然“杨-米尔斯理论”本身一直因其基础性和开创性而被学术界认为值得再次荣耀,尽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潜力。得奖并非没有遗憾,杨振宁先生本人也经常勉励自己“宁悲勿技,朴素才能辉煌”。脚踏实地、追求学术本质的精神是取得如此卓越成就的内在动力。他曾表示,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通过科学成果“帮助改变中国人民的心态或自卑感”。
1957年,杨振宁获得瑞典国王颁发的诺贝尔奖章。
回忆起与杨振宁的交往,王政告诉该报,老人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,“可以说是一位坚定的民族主义者”。
“他曾经提醒我,当中国成功引爆第一颗原子弹时,他正在美国参加一个鸡尾酒会。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,他立即中断了鸡尾酒会,走到了卫生间——因为他太兴奋了,以至于爆炸了。”
杨振宁先生的爱国心非有不可这口号,却是一种融入血液并付诸实施的人生选择。他的爱国精神体现在他在关键时刻的勇气和责任,体现在他数十年的坚持,体现在他对人民科学教育的全身心投入。
1971年,中美海军舰艇也是在1971年,杨先生积极参加华侨争取钓鱼岛主权的“保钓运动”。曾多次前往美国各大大学讲学。他在新中国看到的不屈不挠的精神,激励着一批热血青年报效国家。更重要的是,同年10月,他在美国参议院通讯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作证。他从历史、地理、事实等角度坚定地阐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重要组成部分的事实,并作出了物证。
杨振宁先生与车先生恩生申
当时,有两位科学家成为保护钓鱼岛精神运动的领袖。一位是被誉为数学家的陈省身先生,他开始向尼克松和国会议员发表公开信,得到了600多名中国学者和2000多名中国学生的回应。另一位是杨振宁先生,也就是慈禧太后。
中国钓鱼岛
“他在大是大非的根本问题上立场鲜明,对科技发展有清晰的判断和认识。比如,当有关方面准备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大型强子对撞机试验时,他建议将资金用于芯片产业的发展。后来,有关方面听取了他的建议。”
王政和杨振宁(右)在家里闲聊
“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去年在北京,他身体很好,而且很长寿。”确实很普通。他没有运动,只是走路。他90多岁了还在香港开车,因为他认为翁帆没有方向感。而且,他是美国人,走路时不需要帮助或陪伴。在他100岁的时候,有一次他一个人去洗手间。当他回来时,他说他摔倒了。事实上,那次摔倒对他后来的身体还是产生了影响。王铮说道。
杨振宁先生书法飘逸,能写出工整的楷书。为庆祝杨振宁102岁生日,杨振宁和翁帆用毛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。当时在场边的王征记录了这对著名情侣用画笔签名的瞬间。今年庆祝杨辰宁先生103岁生日时,身在国外的王政特意创作了书法作品《仁者万岁》作为礼物送给杨辰宁先生,并在庆典上赠送。
现场情况杨振宁生日庆祝活动
王正树向杨振宁先生103岁生日赠送墨宝“仁者万岁”。
王政表示,杨振宁先生以103岁的生命,真正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“科学无国界,科学家有祖国”。
这位站在20世纪理论物理学巅峰的巨人,不仅用他的科学思想恢复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,也向他跨越世纪的纯真之母展示了科学与责任之间的深刻联系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
主编:殷瑞敏 UN949
独家|友人缅怀杨振宁:没能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很遗憾
2025-10-19
